武汉经开区再出发 打造中国开发区现代化建设样本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时间:2023-08-01 18:56:0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武汉报道


(相关资料图)

长江北去,沌水西来。从赤土贫地到翻天覆地,从一马平川到高楼林立,从开车“不带刹”到堵车成为常态,从10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扩容到近490平方公里……在武汉西南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正在探索打造中国开发区现代化建设的典型样本。此外,武汉经开区也是湖北省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主力军之一。

当前中国经开区的发展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随着产业转型任务艰巨、新增长点亟须发力、产城矛盾突出、公共交通不足、人才集聚效应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加剧,如何从工业园区向综合性的产业城区转变已摆在经开区管理者的面前。

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武汉经开区站在新起点进行了结构性的更新设计,提出“再造一个经开区”“借东风、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二次创业再出发”等行动目标,谋划下一个30年的发展。

具体来看,武汉经开区的改革主要体现为腾笼换鸟、软硬兼施。一方面完善产业结构,围绕“3335”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在传统汽车工业底色中,全力打造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另一方面在生态环境、产城融合、营商环境等多方位发力,沉淀成全方位宜居宜业的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一块区域。

7月31日,武汉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跳出区域谋发展,带动武汉市西南片区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立足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发展的战略支点,以车谷建设带动全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将经开区的模板效应,做出更深刻和富有实效的诠释。

转型升级:构建大而强的汽车产业

纵观武汉经开区32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一个项目到一个大企业,再到一个大产业集群三级跳的过程。

199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6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仅为96万辆。与之相对应的是改革开放后人们购买汽车的高涨热情。在汽车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同年5月16日,武汉经开区在没有厂房,不通水电,被芦苇与沼泽包围的黄土丘岗上动工了。

时隔一年后,东风汽车公司(当时还是“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东风”)与法国标致雪铁龙签署合资协议,正式组建合资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落地武汉经开区。2003年,东风总部搬迁至武汉经开区,加速度生产燃油车。

对于东风的贡献,王洋感慨道,“神龙曾有过年产汽车70万辆的辉煌,东风本田年产汽车最高峰冲刺100万辆,作为全省最大单体企业,已连续六年产值超千亿。”

但在新能源汽车冲击、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传统燃油车面临的被动局面日益明显,“东风吼一吼,湖北抖三抖”的时代已成过去式。如何突破对东风的依赖,构建多元化、大而全的汽车产业生态,再次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引领者角色是武汉经开区必答的问卷。

王洋表示,当前正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汽车已从硬件为主的工业产品演变为软硬兼备的智能化终端。东风也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在坚持东风永远是武汉经开区乃至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定盘星”的同时,还需明确的是,作为“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要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新生态,需加速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瞻性布局全产业链,引进头部企业、创新技术、建设应用场景和基础设施、形成产业链集聚抱团取暖效应。

为此,武汉经开区发挥中国车谷的吸引力,引入小鹏、东风猛士、路特斯等多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在2023年,这些新引入的整车企业,也将分别投产,并进入量产阶段,成为湖北省整车企业数量最庞大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夯实经开区在湖北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产业地位。

此外,武汉经开区围绕车谷建设的定位,在汽车、道路、云平台、零部件等方面进行超前智能化布局。在基础设施方面,武汉经开区已累计开放公开测试道路811.56公里,实现全区域覆盖。其中,建成车路协同测试道路106公里,全区L2级辅助驾驶系统新车型搭载率超过30%,并具备L4级自动驾驶测试功能。

芯片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先后引进培育亿咖通科技、芯擎科技、智新半导体、东软睿驰等一批头部芯片企业。其中,亿咖通在车载芯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高精地图、大数据和车联网云平台等核心技术产品上均已布局,其产品已搭载在东风系列车型上;芯擎科技已经量产国内首款车规级7nm智能座舱芯片龙鹰一号等。

武汉经开区还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向百度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如今,在武汉经开区道路上,超过100辆百度萝卜快跑无人车以平均每日超2000单的效率,为近150万人提高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2023年还将有300台萝卜快跑涌上武汉经开区街头;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公交车、自动驾驶售货车、无人驾驶物流车等10多种近百辆自动驾驶车辆正进行着示范运营和技术测试。

“当前,我们正在牵头推进无人驾驶立法工作,例如无人驾驶事故的责任归属等问题尚无法律支撑,目前已列入武汉市立法议程。完善无人驾驶法律支撑也是未来工作的重心。”王洋表示,这些措施的推出,也将走在全国前列,让“中国车谷”的生态链更加完善,并更有法规保障。

当武汉经开区疾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赛道的同时,国内多个城市也加大对这一产业的逐浪,并呈现出白热化竞争态势。如何打造经开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点,也是武汉经开区正在解答的课题。武汉经开区不是做追赶者,或在漩涡中内耗,“我们要走前端、尖端、高端新能源汽车产业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王洋说。

具体来看,岚图FREE以30万元以上的定价成为东风公司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先锋军;岚图第二款车岚图梦想家以平均超40万元的交付价,填补了国内高端新能源MPV的市场空白;路特斯定位在80至100万之间;猛士价位在60至80万之间。

此外,武汉经开区将牢牢握住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核心,即电池、电机和电控,围绕“三电”布局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本土化、就近化。王洋解释,“近两年,疫情、国际形势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芯片短缺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坚固汽车产业链安全性的极端重要性。” 

从以往产业链布局来看,武汉经开区内整车配套企业约60%在华东地区,本地化率约为25%。为打破这一瓶颈,武汉经开区着眼于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打造中部汽车产业链中心枢纽。4月26日,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落户武汉经开区,将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汽车供应链平台公司,培育价值共享、互促共进的新型汽车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

湖北省出台的系列政策显示,将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形成一体化的供应链,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并在产业布局上进行统一谋划。例如,研发在武汉经开区,一般零部件生产在仙桃,再往前延伸至襄阳、十堰等,将形成梯度布局。先整合资源,再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任务布局,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

为了更高效发展,武汉经开区立下军令状,力争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上进入第一方阵,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形成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实现L3级辅助驾驶量产装车,培养出湖北的“马斯克”,为湖北打造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省份,贡献经开区力量。

迈向国际化:推进产城深度融合

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除了工业的夯实外,差异化的区域综合环境塑造,也是展现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元素。

发展了三十余年,武汉经开区在多方面取得的成绩似乎不被外界知晓。在王洋看来,武汉经开区更像一块璞玉,“武汉经开区是武汉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将来这一标志的显示度会越来越高,这是一块沃土。”

前不久,经开区军山新城与爱莎国际学校联办了一场以早餐为主题的全英文交流活动,效果良好。

“我们要打造国际化配套,并将国际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王洋表示,在规划层面,以经开新区·军山新城为核心载体,常住人口将不超过30万人,高标准建设国际社区,生活配套走高端路线,例如已配备了爱莎国际学校、华润万象城、索菲特国际酒店等高端品牌。

“包括后续文旅配套方面,我们也只引进国际IP,例如LegoLand、Discovery等。而这些措施的作用是,让国际化或向往国际化的人才到了我们这里,将毫无违和感。”王洋表示。

这种思路下,武汉经开区已褪去传统工业基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气质,通过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出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王洋表示,武汉经开区最早是产业园,强调产业发展,忽略了城市发展,后来才走以产促城、产城融合的发展路线,现在着力补“城”的短板,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理念规划全区空间布局,区内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在地理空间上,武汉经开区历经五次扩容后国土面积达489.7平方公里,2014年12月创新性地整体托管一个行政区——汉南区。两区融合后,汉南的城市化率提升了22个百分点,地铁16号线、通用航空机场、体育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已在汉南建成;招商引资年均增长近50%,路特斯、小鹏汽车、中航锂电等百亿项目落户汉南即将投产。

“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汉南说普通话的人多了,还有些堵车了。”王洋说。

其次,武汉经开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通过“显山露水”工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例如,武汉经开区修建了一批环湖绿道工程,其中龙灵山生态公园有26公里的绿道,被称为武汉市最大的生态绿肺;在未来三年还将新建绿地200公顷,打造类似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车谷中央公园。“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营商环境,只有宜居宜业,才能吸引人才。”王洋说。

在文化活动的举办上,武汉经开区从未缺席。王洋表示,过去人们总说武汉经开区是文化荒漠,现在建设了鲁迅书店、汤湖戏院及可容纳6万人的体育中心等众多文化体育设施,多场华语乐坛演唱会、好声音总决赛、百花奖颁奖典礼、军运会等都在武汉经开区举办过,这都是靓丽的城市名片。

但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再漂亮也是空城。当前,武汉经开区走上“强产”之路,除了汽车产业之外,以建成“3335”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实现产业实力的新跨越,助力经济总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倍增。分别是巩固提升汽车制造、电子电器、食品饮料三大优势产业,并进一步强力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战略产业,重点突破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和大健康三大重点产业等。

王洋介绍,当前武汉经开区以“双智”为核心,其中数字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中国电子云全球总部、科大讯飞华中总部、巨量星图、东软、中创为量子等系列数字经济企业纷纷落户。生物医药也不甘示弱,形成了海特生物、同济医药、远大天天明等上市药企。传统食品饮料行业虽弹性系数比较小,但产值稳定,一年接近百亿元。

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武汉经开区也在不断补金融短板。王洋告诉记者,目前经开区已转变招商引资的思路,由过去的“财政直投”变成通过基金或股权的方式投资,为此设立了金融局和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经开产投集团”)。

其中,经开产投集团整合了原经开投资公司业务,目前持有9只基金和11只经开产业基金,投资总规模突破410亿元,项目总估值达6289亿元,并已投资包括中创新航、亿咖通、芯擎科技、岚图汽车、湖北楚象供应链、湖北国控供应链等重点项目。

此外,武汉经开区还将拿出“最美留白地”,打造“资本+科创+产业+人文”四位一体的车谷资本岛,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提供重要推动力。首期计划规模150亿元的湖北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揭牌并落户车谷资本岛,同时签约12个意向投资项目,意向投资金额突破20亿元。

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刘子清表示,车谷,在车,更在谷。湖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的落户和车谷资本岛的建设,将有力助推武汉经开区进一步集聚资本要素、培育创新动能、整合产业资源,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车谷高质量发展。

同时,人才是武汉经开区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根本。近两年,武汉经开区相继出台“车谷科创33条”“黄金十条”等政策。其中,企业落地建设给予固定投资88%的奖励,整车厂本地零部件采购金额给予5%的三年奖励,对引进的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和硕博人才给予4至15万元的购车和购房补贴。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累计投入人才资金超3亿元,引育博士近16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7.9万名,年均吸纳大学生近2万人,带动项目投入总资金超过170亿元,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600亿元。

突破阻碍:一张蓝图绘到底

诸多转型举措的效果,已在数据上有了量化的表现。

“十三五”以来,武汉经开区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工业总产值从2948.99亿元增长至3462.23亿元,总量排名武汉市第一、创历史新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33.93亿元增长至148.8亿元,稳居武汉市前列。

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故事。王洋回忆,如同所有地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武汉经开区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障碍也是思维相对传统,不够开放。“例如,经开区在托管汉南区的过程中,两区域的工作人员在思维习惯和能力特点方面都不一样,汉南区的干部擅长做社会管理,经开区的干部善于抓经济工作,二者要实现融合发展,难免有诸多的碰撞,但我们克服这些困难,在碰撞中学习、总结、发展。”

托管一个新区,要形成一套能直接引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政府管理体系,两区合并后在机构设置,也经历了一波三折。

“最早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人大与政协独立设置,但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有过反复,到底是按照传统行政区的机构设置,还是按照开发区大部制设置,害怕没有充分利用好两区原本的体制机制优势,所以十年间有过两至三次的反复。”王洋说。

武汉经开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走上了以大部制为主的改革思路,并将原本的小微局合并。例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民政局合并、人力资源局与组织部合并、医保局与卫健局合并等。武汉经开区以高效治理为导向,集中资源,成建制设立新部门,例如科技创新局、金融局等。由此形成的更符合武汉经开区发展特点的政府管理体系和模式,让经开区在诸多领域进一步崭露头角。

2022年,武汉经开区GDP首次破2000亿元大关,超过诸多武汉中心城区,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湖北省及武汉水平;工业产值3462亿元,总量排名武汉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武汉市贡献稳居前列,达148.8亿元。

对于如何维持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并不断取得突破,武汉经开区领导班子持有开放、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外部经验,按照国内最高标准,选择对标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中外合作开发项目,从1994年开发之初到2020年,GDP从11.3亿元跃升至2907亿元,增长近257倍,每平方公里GDP产出10.5亿元。

如何能学习到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思路精髓,再度考验新一届领导班子。今年4月,武汉经开区到苏州工业园区做了“有史以来最深度”的学习。

王洋说,“我们基本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经验翻了个底朝天,先找到园区第一任主任,又找到园区最核心、最早的规划处处长、招商局长,深入了解园区发展历史,包括如何跟新加坡谈判、如何打造8个国家级科创及产业平台、如何招引20多家大学等,收获满满。”

如此踏实、深度、用心的学习精神,也是武汉经开区能成为开发区转型样本的原因之一。此次苏州工业园区之行给王洋最大的启发是,发展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信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具有十足的前瞻性和超前性,创建之初就编制了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而且城市设计贯穿各层次。先有顶层设计,秉持着高起点的长期主义,后来人才有可依循的发展路径。

2021年后,武汉经开区新一任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先从城市格局进行顶层规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路径。按照规划,将着力开发建设经开新区·军山新城,构建军山新城和沌口、纱帽、常福、金口的“一心领四片”城市空间格局,以及车谷大道产业创新发展轴和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发展带、长江左岸产城融合发展带、通顺河绿色生态带“一轴串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武汉经开区提出“定军山、强沌口、兴汉南”的发展格局。王洋表示,“强沌口”是因为目前沌口已经没有增量发展空间,接下来要做的是优化存量。军山可用地还有近10平方公里,将加快打造军山新城车谷中央活力区,构建环川江池国际文化艺术慢生活带,引进一批高端文旅、国际社区项目,展示车谷新形象。汉南将建设“通航客厅”高品质企业社区,沿纱帽大道打造全区工业经济第二走廊,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武汉经开区行政中心还从沌口搬迁到军山。对此,王洋认为,表面上是行政中心的搬迁,实际上是城市格局的重构。军山处于武汉经开区的地理中心,一肩挑两头,北面是沌口、南面是汉南、西面是常福、东面是金口,对于经开区的发展起到统领作用。另外,放眼全武汉,军山又是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重要节点,通过该点能够实现车谷、光谷、网谷、星谷四谷联动。

当前,武汉经开区的经济发展站上新台阶,提出“十四五”期间再造一个车谷,2025年GDP将突破3300亿元,用5年时间走过去30年的路。换言之,武汉经开区要通过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完成“中国车谷”的迭代升级,助力湖北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同时,走上“世界车谷”的进击之路。

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二次创业再出发的武汉经开区,将探索打造一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开区样本。

关键词:

精彩推送

大宗消费是什么意思?
零售 2023/08/01
三味中药治好蛋白尿
焦点 2023/08/01
母亲沙滩竹签陷阱引怒
城建 2023/08/01

资讯播报

头雁振翅群雁飞
内存 2023/08/01
关爱夕阳红 守好养老钱
视频 2023/08/01
蓝田白玉带指什么
化学 2023/08/01
色谱峰残留3大问题探讨
中医 2023/08/01
驴鱼最好吃法?
生活 2023/08/01